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嗜熱鏈球菌發酵乳對全蛋液起泡性、pH、黏度、表面張力的影響(二)
> 表面張力的球泡運動的理論解研究
> ?表面張力儀干什么用的??表面張力儀原理、類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 桐油基衍生物鈉鹽的表面張力、CMC值測定、乳液穩定性、固化膜性能測試(二)
> 氣溶膠固定劑PAM-b-PVTES合成路線及GPC、DSC、表面張力等性能測試(四)
> 毛細現象:表面張力和接觸角兩者有什么關系?
> 水的表面張力是多少?影響因素有哪些?
> 油藏儲層油水界面張力是形成啟動壓力梯度的微觀成因
> 基于表面張力測試儀研究表面活性劑促進浮選精煤脫水的機理(三)
> 礦井瓦斯防治:表面活性劑溶液表面張力、泡沫特性及對甲烷緩釋效應(二)
推薦新聞Info
-
> 影響狹縫間氫鍵流體氣液平衡界面張力的因素有哪些(三)
> 影響狹縫間氫鍵流體氣液平衡界面張力的因素有哪些(二)
> 影響狹縫間氫鍵流體氣液平衡界面張力的因素有哪些(一)
> GA、WPI和T80復合乳液體系的脂肪消化動力學曲線、界面張力變化(四)
> GA、WPI和T80復合乳液體系的脂肪消化動力學曲線、界面張力變化(三)
> GA、WPI和T80復合乳液體系的脂肪消化動力學曲線、界面張力變化(二)
> GA、WPI和T80復合乳液體系的脂肪消化動力學曲線、界面張力變化(一)
> 表面張力實驗、接觸角實驗分析抑塵試劑對煤的潤濕結果
> Kibron表面張力儀研究燒結礦聚結行為
> 基于界面張力和表面張力測試評估商用UV油墨對不同承印紙張的表面浸潤性差異(三)
兩親性碳點CDS表面活性劑濃度、膠束對硅酸鹽溶液潤滑性能的影響(一)
來源: 鉆井液與完井液 瀏覽 812 次 發布時間:2024-10-18
近年來,隨著油氣鉆探領域的不斷開發拓展,頁巖氣層的井壁穩定問題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外來流體入侵導致黏土礦物的水化膨脹和分散是頁巖儲層井壁失穩的重要原因。油基鉆井液可極大程度地抑制頁巖水化,但成本高和環境污染嚴重,綜合考慮井壁穩定性能、成本和環保3個方面,可引入與油基鉆井液防塌抑制性能相當的硅酸鹽水基鉆井液。其主處理劑硅酸鹽成本低且對環境友好,對泥頁巖地層具有較強的抑制和封堵能力。因此,硅酸鹽鉆井液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替代油基鉆井液的一種水基鉆井液體系。
研究證實,硅酸鹽具有優異的膜效應,能夠在金屬鉆具和井壁表面吸附成膜,但因硅酸聚集體的存在造成硅酸鹽鉆井液的潤滑性能極差,甚至遠低于其他常規水基鉆井液。此外,硅酸鹽水溶液呈強堿性,在地層溫度下,常規酯類和生物可降解植物油類潤滑劑在高溫強堿性環境容易發生水解而失效,嚴重影響了潤滑劑的使用效果。盡管國內外學者在改善硅酸鹽鉆井液潤滑性能方面做了大量嘗試,但能明顯改善該鉆井液體系潤滑性的潤滑劑在國內外仍較少。
基于硅酸鹽鉆井液體系,通過對比結構相似(同時具備長烷基鏈及帶羥基的親水頭基)的兩親性碳點(CDs)型表面活性劑和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劑的潤滑性能,致力于找到一種適用于硅酸鹽鉆井液體系的潤滑劑,同時探究其潤滑機理,為更好地解決硅酸鹽鉆井液在超深井、水平井鉆探中的高摩阻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建議。
1.潤滑性能評價
1.1潤滑劑的理化性質
兩親性碳點C8-CDs,C12-CDs均為實驗室自制。以C8-CDs的合成為例,實驗步驟如下:將一定質量的檸檬酸和正辛胺加入三頸燒瓶中,并在油浴中于180℃加熱3 h,所得產物溶解在無水乙醇中,將上述乙醇溶液在10 000 r/min下離心15 min,除去不溶解物質。減壓蒸餾除去乙醇后,將產物溶解于超純水中并用1 kDa透析膜透析12 h。最后,冷凍干燥透析膜內產物,得到C8-CDs;同樣,C12-CDs合成具體步驟可參照文獻。
硅酸鈉(模數2.51,50.1°Bé),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劑OP-10、AEO-9、Tween 80(AR)。5種不同表面活性劑的理化性質和化學結構式見表1。其中,CMC為表面活性劑在水中的臨界膠束濃度,HLB為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平衡值。
表1 5種表面活性劑的理化性質
1.2不同類型表面活性劑的潤滑性能
將15 g的硅酸鈉加入到300 mL蒸餾水中充分溶解配制成5%硅酸鈉水溶液,pH值為11.6,將一定量的兩親性碳點和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劑溶解于該水溶液中,使用美國Fann公司EP極壓潤滑儀在室溫下測定不同溶液的潤滑系數。測試步驟參照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企業標準Q/SHCG 4-2011《水基鉆井液用潤滑劑技術要求》,計算潤滑劑的極壓潤滑系數K和潤滑系數降低率RK。對兩親性碳點型和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劑的硅酸鈉水溶液在110℃,16 h熱滾前后的潤滑性能進行對比分析見表2,表面活性劑質量濃度均為0.3%。
表2不同潤滑劑的硅酸鈉水溶液在110℃熱滾16 h前后的潤滑系數
由表2可知,C12-CDs具有優異的潤滑效果,可顯著改善硅酸鹽水溶液的潤滑性能,將潤滑系數從0.521降低至0.065,潤滑系數降低率高達87.52%,經高溫老化后其潤滑系數進一步降低,表明C12-CDs能夠耐高溫耐強堿,與硅酸鹽配伍性良好,而碳鏈相對較短的C8-CDs對硅酸鹽水溶液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潤滑效果。
此外,其他3種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劑熱滾前后在硅酸鈉溶液中的潤滑系數均在0.500左右,無潤滑效果。5種表面活性劑HLB相近,結構相似,均具有長疏水鏈和帶羥基的親水頭基,但對硅酸鈉的潤滑效果存在明顯差異,兩親性碳點的碳核及其表面的多羥基結構是發揮潤滑效果的關鍵。
1.3表面活性劑濃度對潤滑性能的影響
表面活性劑濃度是影響體系潤滑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單一濃度無法全面系統地評價表面活性劑的潤滑性能,因此,進一步探究表面活性劑濃度對潤滑性能的影響,測定了不同濃度的5種表面活性劑在硅酸鈉水溶液中的潤滑系數,如圖1所示。
圖1表面活性劑濃度對潤滑性能的影響
由圖1可知,在較寬的濃度范圍下,3種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劑對硅酸鈉均無潤滑作用。而兩親性碳點的潤滑性能表現出強烈的濃度依賴性,潤滑系數隨濃度增大而顯著降低,潤滑系數曲線先降低后基本保持不變,直線拐點處為臨界潤滑濃度。
雖然C12-CDS與C8-CDs潤滑系數隨濃度變化的趨勢一致,但后者臨界潤滑濃度是前者的十倍左右,碳鏈更長的C12-CDS濃度為0.2%時,潤滑系數即達到0.100以下,而C8-CDs在該濃度下潤滑系數仍為0.500,直到濃度增加為2%時,潤滑系數才顯著降低,但總體上其最佳潤滑效果仍不及C12-CDS。因此,兩親性碳點的烷基鏈長度對潤滑性能具有顯著影響,即烷基鏈越長,潤滑效果越好。同時C12-CDS的濃度僅為0.2%時即達到良好的潤滑效果,體現了C12-CDS作為硅酸鹽體系潤滑劑的高效性。
1.4兩親性碳點膠束對潤滑性能的影響
C12-CDS和C8-CDs的潤滑效果存在明顯差異,兩者疏水烷基鏈長度不同,而烷基鏈長度可影響表面活性劑的表界面活性以及膠束的形成,推測是CDs形成的膠束在潤滑過程中發揮作用,由此進一步探究CDs的膠束對潤滑性能的影響,圖2是CDs的硅酸鈉溶液潤滑系數與2種CDS各自的CMC倍數的關系曲線。
圖2 CDs膠束對潤滑性能的影響
由圖2可知,在10倍CMC濃度下,C12-CDS可將硅酸鈉水溶液的潤滑系數顯著降低到0.1以下,達到曲線的平臺值,而短鏈的C8-CDs在其20倍的CMC濃度下僅降低至0.15左右。由表1可知,C8-CDs的疏水尾鏈比C12-CDS少4個烷基鏈長度,其CMC是C12-CDS的5倍,因此,C12-CDS比C8-CDs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形成膠束的能力更強,且烷基鏈越長濃度越高,對應形成的膠束尺寸也更大,更大更多的膠束牢固地吸附在兩摩擦面,因此形成的中間潤滑膜越厚,證實是CDs膠束的存在促進吸附從而隔絕兩摩擦面,發揮了潤滑作用。這與文獻中的表面活性劑膠束可吸附在固體表面形成憎水層的結果一致,但需要達到一定的濃度才能形成膠束及其潤滑膜。分析表明,CDs烷基鏈長度的不同導致2種表面活性劑膠束化行為的差異,膠束的大小和數量影響其潤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