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Info
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聚氧乙烯鏈長度調控非離子Gemini表面活性劑的表面張力、接觸角(四)
> 納米乳液的類型、制備、粒徑分布、界/表面張力、接觸角和Zeta電位
> 人從高處跳水會在水面摔死嗎?這與水面張力有何關系
> 熱力學模型計算MgO-B2O3-SiO2-CaOAl2O3富硼渣表面張力(二)
> 涂料配方設計如何選擇潤濕劑?表面張力成為重要決定因素之一
> 聚氧乙烯鏈長度調控非離子Gemini表面活性劑的表面張力、接觸角(三)
> 人胰島素的朗繆爾單分子層膜的表面化學和光譜學性質——實驗部分
> 有機農藥光催化降解機理研究進展
> 什么叫界面?基于動態(tài)懸滴表征的界面性質精確測定方法
> 不同溫度下手性離子液體及二元混合物的密度和表面張力(下)
推薦新聞Info
-
> 基于表面張力等分析油酸鈉體系下磁化處理對赤鐵礦和石英浮選分離效果的影響
> 浮選藥劑的性能、組合用藥機理及協同效應的影響因素(二)
> 浮選藥劑的性能、組合用藥機理及協同效應的影響因素(一)
> 不同質量濃度、pH、鹽度對三七根提取物水溶液表面張力的影響(三)
> 不同質量濃度、pH、鹽度對三七根提取物水溶液表面張力的影響(二)
> 不同質量濃度、pH、鹽度對三七根提取物水溶液表面張力的影響(一)
> 氟硅表面活性劑(FSS)水溶液表面張力、發(fā)泡力、乳化力測定(三)
> 氟硅表面活性劑(FSS)水溶液表面張力、發(fā)泡力、乳化力測定(二)
> 氟硅表面活性劑(FSS)水溶液表面張力、發(fā)泡力、乳化力測定(一)
> 不同配方的水性氟丙樹脂涂料涂膜合成、性能指標
不同質量分數的EMI溶液的表面張力測定【實驗下】
來源: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 瀏覽 563 次 發(fā)布時間:2024-08-28
2.實驗結果與分析
2.1 EMI質量分數對表面張力的影響
對不同質量分數的EMI溶液進行表面張力測試,結果如圖2所示。
圖2不同質量分數EMI溶液的表面張力
由圖2可知,隨著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增大,表面張力持續(xù)降低。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大于0.6%后,表面張力的變化趨勢逐漸變緩,幾乎維持在同一水平。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加入溶液中的EMI會對溶液的表面張力產生重要影響。EMI分子本身具有兩親性質,其中有機高分子會在溶液的表面形成吸附,并在液面定向排列,使疏水基擴展于空氣中,親水基則與水面吸附,溶液中EMI分子吸附狀態(tài)隨其質量分數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吸附于水面的EMI分子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EMI溶液的膠束質量分數便達到臨界值,EMI分子開始締合逐步形成膠束聚集物,該質量分數即為溶液的CMC值。之后,繼續(xù)加入EMI溶液,表面張力不再發(fā)生較大波動,溶液內逐漸締合成更多穩(wěn)定的膠束。
圖3 EMI分子在水溶液中隨質量分數變化的吸附狀態(tài)
2.2 EMI質量分數對接觸角的影響
接觸角是指在氣、液、固三相交界處的氣—液界面和固—液界面之間的夾角。接觸角作為測試液體對固體潤濕效果的重要參數,對測試煤塵的潤濕性具有重要作用,接觸角越小,液體對固體的潤濕效果越強。利用接觸角測量儀,對液滴與測試煤樣之間的接觸角進行成像,如圖4所示(圖像從左到右,溶液中EMI質量分數逐漸增大)。由圖4可知,隨著煤樣粒徑的減小,4種煤樣與液滴之間的接觸角均逐漸增大。當加入EMI溶液后,4種煤樣的接觸角隨溶液中EMI質量分數增大而變化的趨勢大致相同,均呈現出逐漸減小的趨勢,表面疏水性減弱,煤塵潤濕性增強。
圖4不同質量分數EMI的溶液潤濕煤塵接觸角成像圖
接觸角與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關系如圖5所示。
圖5接觸角與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關系
由圖5可知,針對160目測試煤樣,溶液中EMI質量分數大于2.0%后,接觸角的減小率更高,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為6.0%時,接觸角為0°,煤樣被快速潤濕,達到完全潤濕狀態(tài)。EMI質量分數相同時,200目與300目測試煤樣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同。200目測試煤樣在EMI質量分數小于1.0%的溶液時,接觸角呈線性減小趨勢,當大于1.0%后,接觸角減小率出現先逐漸變緩而后逐漸增大的細微波動;300目測試煤樣在EMI質量分數為0.1%~0.6%時,接觸角減小率出現細微波動,呈先變緩后逐步增大的趨勢;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達到8.0%時,兩組測試煤樣均達到完全潤濕狀態(tài),接觸角為0°。而400目測試煤樣的煤塵粒徑最小,煤樣的潤濕性較弱,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為0.8%~2.0%時,接觸角減小率呈先逐漸增大而后逐漸變緩的趨勢;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大于2.0%時,接觸角的減小率呈線性降低趨勢;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達到8.0%時,煤樣還未達到完全潤濕狀態(tài)。
2.3 EMI質量分數對煤塵吸濕性的影響
通過吸濕實驗裝置對4組測試煤樣進行測試,煤塵吸濕量與溶液中的EMI質量分數關系如圖6所示。
圖6煤塵吸濕量與溶液中的EMI質量分數的關系
由圖6可知,4組測試煤樣對純水的吸濕量均較低,當加入EMI溶液后,隨著加入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增大,4組測試煤樣的吸濕量均普遍升高。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達到8.0%時,160目測試煤塵的吸濕量為0.170 4 g,吸濕量相比于純水增大12.8倍;200目測試煤樣煤塵的吸濕量為0.135 2 g,是純水條件下的17.1倍;質量分數低的EMI溶液對300目測試煤樣的影響較小,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達到8.0%時,吸濕量為0.104 9 g,相比于純水條件下,吸濕量增大了19.8倍;400目測試煤樣受EMI溶液的影響最大,隨著溶液中EMI分子的質量分數增大,煤塵的吸濕量持續(xù)增大,當溶液中EMI的質量分數達到8.0%時,煤塵的吸濕量為0.083 5 g,相比于純水條件下的吸濕量增大28.8倍,潤濕性提升最為明顯。
2.4 EMI質量分數對煤塵沉降效果的影響
圖7展示了煤塵沉降時間與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關系。從圖7可以看出,同一測試煤樣在不同質量分數EMI的溶液中,EMI質量分數越高,煤塵的沉降速度逐漸加快,但不同質量分數EMI溶液對煤塵潤濕速度的提升幅度不同,尤其在EMI質量分數較低時,不同的測試煤樣在不同質量分數EMI溶液中的沉降速率的提升幅度均不相同。
圖7煤塵沉降時間與EMI質量分數的關系
從圖8可以看出,160目測試煤樣在EMI質量分數低的溶液中,煤塵的沉降速度較慢,且變化率較小,隨著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增大所需沉降時間明顯縮短,沉降速度逐漸增大;當EMI質量分數相同時,相比于160目測試煤樣,200目測試煤樣所需沉降時間更長,沉降速度相對較慢。隨著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增大,200目測試煤樣完全沉降所需時間明顯縮短;從整體來看,300目測試煤樣隨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增大在沉降過程中所需時間縮短較為明顯,沉降時間總體縮短約99.8%;而400目測試煤樣相比于其他3組測試煤樣來說,所需的沉降時間最長,受EMI質量分數影響最明顯。
圖8煤塵沉降速度與EMI質量分數的關系
2.5 EMI質量分數對煤塵保水效果的影響
對比不同質量分數EMI溶液對不同粒徑煤樣保水率的影響曲線(見圖9)可以發(fā)現,在160目測試煤樣中,煤樣在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為1.0%時靜置,出現了析水現象。相比于160目測試煤樣,200目和300目測試煤樣分別在EMI質量分數為2.0%、6.0%的溶液中靜置,出現了析水現象。160、200、300目3組測試煤樣,在EMI質量分數小于6.0%的溶液的保水率在216 h后趨于穩(wěn)定,400目測試煤樣在208 h后趨于穩(wěn)定;而在EMI質量分數為6.0%與8.0%溶液中,160、200、300、400目測試煤樣分別在240、248、232、216 h后保水率趨于穩(wěn)定,穩(wěn)定時間均大幅提高。說明溶液中EMI質量分數越高,煤塵的保水效果越好。
圖9不同質量分數EMI溶液中煤樣保水率變化曲線
測試煤樣在保水率穩(wěn)定后會板結凝固,板結硬度越高,煤樣凝固性越強,越不容易出現二次揚塵現象。煤樣板結硬度與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關系如圖10所示。
圖10煤樣板結硬度與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關系
由圖10可知,當EMI質量分數為0~2.0%時,煤樣的粒徑越小,溶液蒸發(fā)后的板結硬度越高;當EMI質量分數為2.0%~8.0%時,大粒徑煤塵的板結硬度逐漸增大,尤其160目測試煤樣的板結硬度增大最為明顯。
160目測試煤樣,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為0~0.8%時,煤樣的板結硬度隨溶液中EMI質量分數的增大緩慢增大;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大于1.0%時,煤塵的板結硬度快速增大;當溶液中EMI質量分數達到8.0%時,板結硬度為91 HA。200目與300目測試煤樣的板結硬度變化趨勢較為類似,煤樣在EMI質量分數為0~0.2%時,板結硬度呈先減小而后持續(xù)增大的趨勢;當EMI質量分數為0.2%~8.0%時,板結硬度逐漸增大。400目測試煤塵在EMI溶液中煤塵的板結硬度變化趨勢不明顯,保持在44~54 HA,尤其在EMI質量分數大于2.0%時,板結硬度較低并趨于穩(wěn)定。
3.結論
通過測定不同質量分數的EMI溶液的表面張力,并以不同粒徑煤塵與EMI溶液的接觸角、煤塵潤濕速度、煤塵吸濕量及保水性為指標,實驗得出以下結論:
1)EMI溶液可有效降低水的表面張力;
2)EMI分子在煤基質表面微孔內因摩擦阻力增大而穩(wěn)定吸附,減少了水分流失;
3)EMI分子在煤塵表面吸附形成EMI吸附層,改變了煤塵表面特性,增強了煤塵潤濕性;
4)EMI溶液提高了溶液的抗蒸發(fā)性。